学校地址: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350号
咨询电话 :021-62370867
日本科学家3天拿2个诺奖,科研到底强在哪里?
发布日期:2025-10-20 15:22:25
2025年10月6日至8日,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大阪大学)和北川进(京都大学)分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实现3天内连获两项诺奖的突破。

获奖详情
坂口志文(74岁)因发现调节性T细胞(Treg)获生理学或医学奖,该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统区分“自我”与“他者”的机制,为癌症、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
北川进(74岁)因开创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获化学奖,MOF可用于高效吸附气体(如二氧化碳、氢气),在能源、环保领域潜力巨大。
两位科学家均深耕研究数十年:坂口志文自1980年代起研究免疫调节,北川进自1990年代探索MOF,早期均被视为“冷门”领域。
从事科学研究,日本教授是真的热爱。而日本科研体系的优势,正在于对基础研究的耐心。无论是化学、物理还是生物学,日本的科研投入并不是世界最高,但其制度为科学家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试错空间。
无论是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还是大阪大学、东北大学,教师评价体系中对论文数量和专利的比重远低于欧美大学,更强调研究的原创性和长远意义。

日本科学家在短短三天内连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展现了日本科研的强大实力。日本科研的强大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持续稳定的科研投入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将国内生产总值的 3% 以上持续投入研发,其中基础研究占比超过 12%。即便在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后,日本对科研的投入也基本保持稳定,2024 年科技预算仍维持在约四万亿日元规模。这种长期稳定的投入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对基础研究的重视
日本明确将基础研究经费固定为研发总支出的 12% 左右,文部科学省还设立了 “国际卓越研究大学” 计划与十万亿日元的大学基金,以支持科研人员进行长期、自由的探索。这种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支持,使得科学家能够专注于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为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奠定了基础。
长期主义的科研环境
日本大学实行终身教职制度,讲师晋升为副教授后即获得事实上的终身职位,这使得研究者可以承受长期不出成果的压力,敢于挑战难度大、周期长的课题。例如北川进在京都大学工作四十余年,坂口志文从大阪大学到京都大学再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持续推进同一方向的研究。
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
日本有完善的青年科研人员支持体系,如 “卓越研究员” 制度,每年遴选约一百五十名四十岁以下的优秀研究者,为他们提供长达五年的稳定资助,入选的自然科学研究员每年可获六百万日元经费,无需频繁申请项目即可专心研究。这种制度设计避免了年轻科学家过度陷入 “项目申请 - 经费竞争” 的循环,让他们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能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基础研究。
企业对科研的参与
日本大型企业普遍设有基础研究部门,虽然经济泡沫破裂后企业研发投入有所收缩,但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并未完全停止。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来自岛津制作所,他的获奖研究是在企业实验室完成的;201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在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开发蓝色 LED,都体现了企业对科研的长期支持。
良好的学术传承
日本科研存在明显的师承关系,形成了独特的 “学术世家”。例如,汤川秀树是日本首位诺奖得主,他的学生朝永振一郎后来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朝永的学生南部阳一郎同样摘得桂冠。这种代际传承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延续,更是科学精神和研究品格的传递,有助于培养年轻研究者严谨的学风和对基础问题的执着。
诺奖从不是冲刺奖,而是深耕的硕果。我们也应当思考,如何学习培育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少些短期指标,多些长期支持;少些功利心态,多些对基础研究的敬畏。唯有埋头奋进筑牢科研土壤,才能在科技自立自强的赛道上真正突围。
截至 2025 年 10 月,日本共获得了 31 个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达到了 27 项。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如下
物理学奖:汤川秀树(1949 年)、朝永振一郎(1965 年)、江崎玲于奈(1973 年)、小柴昌俊(2002 年)、小林诚(2008 年)、益川敏英(2008 年)、南部阳一郎(2008 年,美籍)、赤崎勇(2014 年)、天野浩(2014 年)、中村修二(2014 年,美籍)、梶田隆章(2015 年)、真锅淑郎(2021 年)。
化学奖:福井谦一(1981 年)、白川英树(2000 年)、野依良治(2001 年)、田中耕一(2002 年)、下村修(2008 年)、铃木章(2010 年)、根岸英一(2010 年)、吉野彰(2019 年)、北川进(2025 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利根川进(1987 年)、山中伸弥(2012 年)、大村智(2015 年)、大隅良典(2016 年)、本庶佑(2018 年)、坂口志文(2025 年)。
文学奖:川端康成(1968 年)、大江健三郎(1994 年)。
和平奖:佐藤荣作(1974 年)。
***人数的统计方式可能包含了非日本国籍的日裔获奖者。若需精确名单,建议参考诺贝尔官网或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官方报告。
2002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50年拿30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当时引来一片质疑。然而截至目前,日本已完成三分之二目标,远超同期英国、德国等传统科研强国。
本世纪以来,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九成都是在本土完成学业。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名古屋大学是三大主力培养基地,各自贡献了4位以上获奖者。日本用实力证明:世界级科学家,完全可以自家培养。

当一众国家把政治家印在钞票上时,日本选择了学者。在2024年发行的新版纸币上,一万日元上是被誉为“近代日本经济之父”的涩泽荣一,五千日元上是教育家津田梅子,一千日元上是医学家北里柴三郎。这是在无形中告诉所有人:知识与学问,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选择日本留学,也是因为其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质量高:日本拥有多所全球顶尖大学,如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在 2025 年 QS 排名中,日本有 50 所高校榜上有名。这些学校在工程、科技、医学、艺术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科研实力比肩欧美。日本高校注重产学研结合,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合作项目或实验室研究,如早稻田大学与丰田、索尼等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2.留学成本可控:日本国公立大学本科年均学费约 57 万日元,私立大学约 50 万 - 500 万日元,低于欧美国家。日本政府提供文部科学省奖学金,覆盖学费并提供每月 15 万日元生活费补贴,私立大学也普遍提供 30%-50% 的学费减免。此外,留学生每周可合法打工 28 小时,东京时薪约 1100-1500 日元,可缓解经济压力。
3.语言文化优势:日语中有 30% 汉字词汇,零基础学生 1 年即可突破 N2 水平,且日本提供沉浸式日语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快速提升日语能力。同时,中日文化同源率达 30%,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生活时不会遭遇 “文化休克”,还能体验茶道、动漫等多元文化。
4.就业前景良好:日本留学生毕业后就业率达 80% 以上,尤其是 IT、工程、护理等领域需求旺盛。2025 年日本 IT 人才缺口预计达 45 万人,特定技能签证覆盖软件开发、AI 算法等 12 类岗位,持签证满 5 年可申请永住。2025 年起,日本简化签证申请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并放宽留学生打工时长至每周 35 小时,毕业后 “特定活动签证” 有效期延长至 2 年。
5.地理位置优越: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航班频繁,单程仅需 2-4 小时,便于回国探亲或处理事务。而且日本是全球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治安良好,留学生可安心学习生活。